-->

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

自我時間管理很簡單: 認清一天是24小時、時間VS成果

每天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似乎是現代人常態,但我們卻也一樣在過日子。我們並不會因為有埋怨而得到更多的時間,更不會因為有抱怨而受到老天爺的逞罰而失去時間。

photo by John Haslam

每天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似乎是現代人常態,但我們卻也一樣在過日子。我們並不會因為有埋怨而得到更多的時間,更不會因為有抱怨得到老天爺的逞罰而失去時間,時間軸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情況,但是我們自己卻握有百分百的使用權,相信在我們有生之年,除了我們自己,誰都無法為我們管理時間。

如果只有我們自己才有資格管理自己的時間,但我們又為何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呢?


這是取決於我們對時間的認知,除非我們很清楚明白:我有屬於自己二十四小時時間的絕對權力。

對時間的第一層認知就是:別人的二十四小時和自己的二十四小時一樣重要。

減少干預、打擾他人的二十四小時,才可能保有自己完整的二十四小時。 相信這點大家都很容易理解,當自己的時間去參與他人時間時,相對的自己的時間也同時在流失中,也就失去了自己時間的主控權。

但有人會說,自己的時間是被打擾了,並非打擾別人的時間,實際上這是個相對性的狀況,為何自己會被打擾呢?簡單的說,就是自己先干涉了別人的時間,才會讓自己感到時間被打擾了。

比方說,A主管可能不經意的在下班時間打擾其部屬B君講公事,而B君與太太正在慶祝結婚紀念日,而接下來可能發生,B君與太太為談公事氣氛被破壞而大吵一架,B君為此心情大壞第二天工作效率打折但提案在即,最後,A主管可能得花自己的時間為B君處理此次客戶提案。

如果了解:我們給別人什麼(不論好壞),就會得到什麼(不論好壞),以上這種情況也就不難理解了。

當我們了解自己的二十四小時是自己所能掌控時,所有的一切就會回到自己的決定與選擇,而自己是如何決定又如何選擇呢?


這就是對時間的第二層認知:我們必須要先明確自己想得到的成果。
當你的時間用在哪裏,你的成果就會在那裏。

在每天的生活中,從最基本的吃來說好了:
我們可以花時間自己做出營養美味的一餐,例如均衡營養及合適的份量。
也可以花點心思買到營養均衡的一餐,選衛生且烹調少油少鹽的商家、搭配均衡的營養與份量。
另外,也可以隨便找東西,只要填飽肚子就好,也是一餐,應該沒有人會認為每餐隨便吃吃的人比較健康吧!

相同的,我們希望成就在哪裡,就在哪裡花時間。例如:某人想開創服飾品牌的願望,不可能每天看看流行服飾雜誌不做任何行動,然後突然某一天,老天爺看到他很認真的在看雜誌,就從天上送下一個品牌給他...這是很不可能的狀況。但是如果這個某人透過流行資訊整理搜尋,做好定位、開始進行規劃並具體行動起來,因而開創一個自己的品牌,這是世界上每個角落天天都在發生的狀況。

在我們認清一天的時間就是二十四小時,自已可以握有絕對的主控權,也了解時間與成果有著絕對的正向關係 - 時間在哪成果就在哪,不論成果的好與壞。

最後,剩下的就只是我們自己對於時間運用的決定與選擇了。



張貼留言

 
A Project Life 夢想適時起飛 © 2019 - Designed by Templateism.com